• 《阳春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 资讯类型:热点关注  /  发布时间:2024-04-02  /  浏览:246 次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阳春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党组会议、市政府第十七届83次常务会议和市委十四届第118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教育局反映。



  春市人民政府

  2024年3月15日

  阳春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及未来形势1

  一、突出成绩与亮点1

  (一)党建引领树立典范,立德树人成效明显1

  (二)经费投入破解难题,办学条件持续改善2

  (三)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教育质量大幅提升2

  (四)推进教育精准资助,助学育人成效显著3

  (五)整合资源提供保障,特殊教育推进有力3

  (六)创新形式彰显特点,艺体教育特色凸显4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结构不断优化4

  (八)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5

  二、现存问题与难点5

  (一)学位供给结构性不足,供给结构亟需优化5

  (二)教育发展仍不平衡,教育质量有待提升5

  (三)教师发展差距较大,激励机制仍需加强6

  (四)教研队伍结构失衡,专业能力还需提升6

  (五)家校社理念需革新,支持体系尚待优化7

  (六)教育质量观需更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7

  三、发展形势与要求8

  (一)新时代教育改革呼唤阳春教育着力内涵发展8

  (二)城市发展定位要求阳春教育高位均衡发展8

  (三)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期盼教育高质量发展9

  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一)总体目标11

  (二)具体目标11

  四、发展策略12

  (一)树立标杆:榜样示范引领策略12

  (二)创新探索:以点带面改革策略12

  (三)深化协作:内联外引合作策略13

  第三部分  主要行动14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4

  (一)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着力提升育人成效14

  (二)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高智育水平14

  (三)充分发挥体育优势,增强体质健康水平15

  (四)创建特色乡村美育,发挥美育特有成效16

  (五)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17

  二、深化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18

  (一)加大学前教育发展力度,提高教育水平18

  (二)参照保教质量评估指南,提升保教质量19

  (三)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19

  三、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

  (一)内增外引规范发展,力争学位量足质优20

  (二)标准引领全面提升、优化升级学习环境21

  (三)灵活创新办学机制,推动学校优质发展21

  (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思维型人才22

  (五)加强民办教育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23

  四、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24

  (一)推动县域普高建设,加大优质学位供给24

  (二)加大投入拓宽渠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5

  (三)深化普高综合改革,适应改革方向要求25

  五、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培优26

  (一)对接产业需求,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26

  (二)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全面实现终身学习27

  六、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28

  (一)完善特教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普及水平28

  (二)加强课程研究力度,促进特教质量提升28

  七、全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29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29

  (二)加强管理机制改革,实现治理现代化30

  (三)健全培养培训体系,促进专业发展32

  (四)强化教学科研管理,建设教研队伍体系34

  八、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36

  (一)完善教育“新基建”,提升数字教育支撑能力36

  (二)强化数字素养教育,培训培养师生数字化能力36

  (三)开放共享数字资源,探索数字化管理服务模式37

  九、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37

  (一)转变督导工作思路,形成督导高效业态37

  (二)加强校内校外协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38

  (三)深度推进改革进程,全面保障教育公平40

  (四)推进依法治教治校,完善现代教育治理41

  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43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43

  二、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44

  三、强化督导评估机制改革44

  四、引导舆论凝聚共识45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阳春贡献,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阳江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及未来形势

  一、突出成绩与亮点

  (一)党建引领树立典范,立德树人成效明显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委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委,有效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党组织覆盖率100%、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公办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关系隶属教育主管部门占比100%。市委教育工委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幼儿园)党的建设工作,印发了《中共阳春市委教育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每年印发《阳春市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要点》。推动建设“一校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健全完善党建活动阵地,以创建促规范,以品牌带整体。以党支部为单位,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现推荐身边优秀党员教师典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始终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落实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第一堂思想政治课制度,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行动、学雷锋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

  (二)经费投入破解难题,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着力破解我市学位紧缺、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队伍学历不达标等难题,“十三五”期间教育总投入中政府投入比例不断加大,全市总投入达89.52亿元(2016—2020年),年均17.9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57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2.2万个。2020年,我市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1.5万个,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07%,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85%,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完成率和无证幼儿园治理完成率达100%,圆满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深入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聚焦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大班额。倡导学校加强特色办学和文化建设,2020年阳春市春州小学、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入选阳江市“十大文明示范校园”。

  (三)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重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找措施,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加强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重视高考备考工作,强化目标管理,科学规划,精细备考,高考上线率达到97%,达本科和优投线的考生人数稳中有升。重视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坚持生本理念,坚持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开发校本研究,构建专业教学模式,坚持面向社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推进教育精准资助,助学育人成效显著

  自建档立卡相关政策实施以来,精准及时发放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资金1.0444亿元,补助我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困难学生59998人次,2021年阳春市教育局荣获阳江市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单位。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2016年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共完成1.1395亿元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申办和发放工作,全力护航我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533人顺利踏入大学校园。2016—2020年,阳春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在省助学贷款管理工作考评中连年被评为优秀。

  (五)整合资源提供保障,特殊教育推进有力

  深入实施《阳江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提高特教教师队伍质量,配足配齐专兼职特殊教育教师,政策上教师薪酬、职称评定对特教倾斜,加强对特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通过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提升特殊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52%。

  (六)创新形式彰显特点,艺体教育特色凸显

  充分调动和挖掘教育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强化艺体美教育。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优化艺体教育教学场所、设施,充实师资力量;积极开展丰富的艺体活动,让学生能够享受审美、艺术、体育等专业基本技能的优质教育;我市现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4所,省足球推广学校5所。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和教师节庆祝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初步实施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推进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以“强师工程”“名师工程”为抓手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水平。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数量增加1332人,增幅107.15%。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培养培训经费报销制度,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学历提升工作,各级各类教师学历水平大幅提升。卓越教师团队荣誉卓有成效,9位教师获得省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3位教师获得特级教师称号,建成阳春市名教师工作室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个、名校长工作室3个。

  (八)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

  “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2018年获“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为提升阳春市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发展后劲作出新的贡献。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我市“校校通”已达100%(含教学点),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网络出口带宽均达到500兆以上,农村教学点学校网络出口带宽达100兆以上,实现网络全覆盖和全市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比例达100%,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现存问题与难点

  (一)学位供给结构性不足,供给结构亟需优化

  学位建设任务艰巨。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流向和学位需求逐渐转向城镇,公办幼儿园学位存在区域性短缺问题,不利于巩固学前教育“5080”目标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存在结构性缺口,城镇义务教育学位较为紧缺,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还没达省定标准班额要求。高中阶段学位、城区初中学位供给紧张,推动实现公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结构优化,还需进一步补充城镇优质学位。

  (二)教育发展仍不平衡,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受教育理念、师资水平影响,教育质量与周边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差距。中小学办学特色和亮点不明显,学校内涵发展能力和后劲不足,软实力不强的现象较突出。学前教育水平较低,个别民办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现象。

  教育发展离全面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城乡之间不均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学校连片优质发展任务艰巨。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差异较大,造成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差距较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相较落后,尤其是理科实验室、口语测试等与中高考密切相关的教学设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考备考质量。

  (三)教师发展差距较大,激励机制仍需加强

  教师优质发展与人民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盼不符。区域生师比不均衡,教师学历提升空间大。高中和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为4.19%和7.5%,与省提出12%的比例要求差距较大。管理队伍学历偏低,12%校长和14%副校长仍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层次。队伍老龄化严重,学科结构失衡。面临师资断层问题,亟需补充新一批年轻教师。个别学科教师出现结构性紧缺。高层次人才匮乏,示范引领的覆盖面较窄。

  教师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不明显,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缺乏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有效激励机制,导致教师队伍的教研成果较少,欠缺能够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的名师。缺乏基础教育办学、校长评价考核、名师示范引领等方面的配套激励机制。

  (四)教研队伍结构失衡,专业能力还需提升

  专职教研人员不足,学科分配失衡,队伍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研机构对学校教研活动的科学指导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尚未健全,教研员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分析监测结果的能力有待提升,对全市学校教学监测力度和教学质量评估分析以及指导有待加强。教研员未有效发挥“研究、引领、指导、服务”作用,对中高考备考研究不深,命题能力不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需更新。

  (五)家校社理念需革新,支持体系尚待优化

  学校、家庭和社区缺乏合作意识。部分校长对教育管理职能的理解不够深刻,仅关注校内职责和资源,缺乏校内外资源整合意识。家长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校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社区社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阳春市镇村地区留守儿童较多,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不全,缺少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的有效支持系统。家校共育意识和氛围需营造,家校沟通机制和平台、家校共育政策支持、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政策保障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六)教育质量观需更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教育质量观、评价观相较落后。教育观点传统,缺乏培养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意识。部分学校教育质量仍存有“唯分数、唯尖子生人数”的评价观念,应试教育理念相较固化,阻碍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保守缓慢,缺乏大胆创新精神,部分课堂教学样态仍存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满堂灌”现象。

  教育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规划不够明晰,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校长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教育管理队伍专业性有待加强。

  三、发展形势与要求

  (一)新时代教育改革呼唤阳春教育着力内涵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广东省一系列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市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更需要进一步统筹加强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足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负担,实现教育生态体系全面优化,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定位要求阳春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先行。当前,阳春市正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这对阳春教育质量的底线均衡与特色突显提出了新需求。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紧紧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三)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期盼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市民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对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教育需求更为凸显。要求阳春教育运用系统思维,采取更加务实高效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满足新时代阳春人民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尤其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期盼和新要求,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特色、更有效益发展,不断优化教育体制机制,实施整体教育水平提升行动,推动“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培养造就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将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教育工作的根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教育改革发展正能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体系,办好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新时代教育。

  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立足教育发展现实基础,面向阳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指导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构建完善以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教师发展体系、教学研究体系、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为主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坚持统筹推进和系统发展。坚持统筹推进,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阳春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发展的联动性、协同性、系统性。

  坚持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坚持改革为先,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培养体制、管理体制、保障体制及其相关机制,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高标准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构建结构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均衡、质量更加过硬的现代教育体系,显著提升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整体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二)具体目标

  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实现高水平普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建立,形成适应发展、服务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教育制度体系。教育适配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市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阳春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大湾区教育合作更富成效。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对接和引进湾区穗珠深等市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助推阳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服务更加普惠便利。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增加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动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质。根据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优化基础教育规划布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学龄人口入学需求;通过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持续发展和保障教育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需求。

  教育发展保障更加有力。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更为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断提升和优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发展策略

  (一)树立标杆:榜样示范引领策略

  采取标杆培育策略,打造阳春教育品牌,培育能够在全市全省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阳春教育标杆品牌。充分了解自身发展基础和发掘发展优势,打造“德智体美劳”品牌活动,实现五育并举。通过树立标杆,培养阳春教育队伍中的领头羊,让每所学校、每位教育者都能在身边找到自身要学习对照追赶的对象。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激励一批具有培育潜力的教育集团、学校、学科团队通过学习追赶标杆对象,促进自身成长。

  (二)创新探索:以点带面改革策略

  深化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阳春市教育实践的创新探索,谋求教育事业新发展。主动适应“双减”政策下教育领域的变革,对于教育发展中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考试或考核命题与作业设计、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民办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等重点领域,研究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以点带面突破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升阳春教育发展的总体实力。

  (三)深化协作:内联外引合作策略

  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间的合作联系,以集团化、学区化、联盟化为载体,组建各层次、各类型、紧密度不同的发展共同体和协作平台,消除阻碍校际沟通交流的围墙,实现共享共赢,优质均衡。同时,做好外部协同发展,加强与教育发展先进地区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及做法,促进阳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阳春市教育发展“十四五”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2020年2025年属性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万人)3.652.5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0100预期性
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73.583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13.413.1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996约束性
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95.597预期性
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53.2765预期性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83.6692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1.752.5预期性
毛入学率(%)>95>95预期性
高中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3.1714预期性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5565预期性

  第三部分  主要行动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着力提升育人成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配合,教育内容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一致性连贯体系。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建设红色研学基地,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各级各类教师的课程育德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纳入思政工作课程体系,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打造具有阳春特色的研学基地,以开展高品质研学课程作为五育并举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高智育水平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课堂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增长知识见识。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加强核心素养培育,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严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质、从业人员、课程材料等准入条件的审核,遵守遴选程序,坚持公平公开、学校自主选择、学生及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坚持公益普惠,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做好培训的安全管理、服务管理和经费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督导检查、执行退出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安全,使非学科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充分发挥体育优势,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和优秀退役军人任教,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丰富青少年学生体育实践活动,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在教学、训练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置,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将校园足球的改革模式和体制机制辐射到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中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推动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将日常参与体育活动、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结合,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积极参与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应用监测结果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体育教育中融合卫生与健康教育,聚焦提升以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方法、健康管理能力等为主要内涵的学生健康素养。

  (四)创建特色乡村美育,发挥美育特有成效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创特色乡村美育,发挥美育特有成效。目前,我市已经全覆盖美育课程,做到多样化、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特色美育,具有阳春特色的学校美育学科体系。全市均实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完善美育课程设置,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发挥美育特有成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做到每校配备1至2名骨干美育教师,分层次、分时段进行培训,培育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创设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在课程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选评美育特色学校、优秀教研组、美育优秀课例,促进我市学校美育工作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发挥本土传统文化,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定期举办全市全学段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做实做细做强,到2025年美育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五)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

  案,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创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建立市教育部门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体制机制,广泛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培育建设1—2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专栏1  立德树人思想铸魂工程

1. 思政教育“铸魂”行动:大力推进思政教育“铸魂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广“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周,以书籍阅读、老党员宣讲、地方党史研究、缅怀革命先烈、研学旅行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实现“一校一精品课例”“一班一优质课例”。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实践主题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一校一方案”建设,宣传推广学校优秀工作经验。

2. 体育美育品牌建设行动:充分发挥我市在体育和美育的原有发展优势,优先在体育、美育运用“一育一品”策略,以省市级课题、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为目标导向,激励相关教师树立品牌意识,注重积累和系统梳理实践案例,用研究思维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3. 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推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周,保障落实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从课程、基地资源、教研、评价、专兼职教师队伍等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体系建设,建设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积极创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

  二、深化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一)加大学前教育发展力度,提高教育水平

  持续加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保障力度,加快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推进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行政村举办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巩固提升“5080攻坚工程”成果,在“十三五”的基础上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0.36万个。按照城镇化进程和常住人口发展趋势,编制幼儿园布点规划,每个镇(街道)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使用,新建住宅小区按标准配建为公办幼儿园。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大力发展镇村级幼儿园,加大对镇村级幼儿园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充实教研队伍,健全学前教育教研网络和教研责任区制度,加强幼儿园科学保教指导。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物价)等相关部门联动机制,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和支持镇村级公办幼儿园适当提高保教费标准,促进办园水平提高。到2025年,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覆盖率达100%,规范化幼儿园覆盖率达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5%以上。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优质幼儿园,积极推动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业事业、普高和高职院校举办公办幼儿园。开展公办幼儿园帮扶民办幼儿园活动,选派公办幼儿园教师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教、督教,有效提升农村幼儿园保教水平。

  (二)参照保教质量评估指南,提升保教质量

  高标准参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实现幼儿园办园条件100%达标。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上岗人员资格证持证率,提高保育员科学保育能力水平,推动各类幼儿园科学保教。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依托城区、镇(街道)优质幼儿园分别建立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完善学前教育教研网络,构建全市幼儿园课程资源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落实科学保教要求。各幼儿园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规定,配备丰富适宜的玩教具材料和幼儿图画书,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保无“小学化”现象。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依法依规督促民办学校落实教师待遇,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国家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在全市培育至少1个省级幼儿园科学保教示范项目。

  (三)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围绕国家立德树人战略部署,明确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价值取向,设计具体可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从幼儿本地生活和经验出发,提炼地方特色内涵与教育价值,融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丰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完善市、镇(街道)立体多维教研组织架构,以教研为引领,搭建课程理论基础和设计框架;重视开展幼儿课程教研,打造优秀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程案例,推动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转变;发挥新型公办幼儿园优势,探索园本课程建设;改善课程建设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加强幼儿课程体系建设。

  专栏2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工程

1. 学前教育学位扩容行动:进一步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成果,结合新增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实际情况和人口流动情况,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推进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行政村建设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

2. 幼儿园规范治理行动:采取分工负责、逐步推进的策略,加快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构建无证园治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幼儿园“小学化”治理,实现全市幼儿园无“小学化”现象。

3. 科学保教示范行动:发挥优质公办幼儿园、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保教工作带动作用,打造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推进幼儿自主游戏、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为重点,推动各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幼小衔接,提高学前教育科学保教水平。

  三、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内增外引规范发展,力争学位量足质优

  精准规划学校建设,确保充足学位供给。按照城镇化和常住人口规模科学编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科学测算学位需求,扩大学位增量,在“十三五”基础上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8万个(含政府购买学位数),满足适龄学生入学需求,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超省标准化学校标准班额。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工作,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三所学校”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全市镇(不含街道)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全覆盖。

  盘活教育系统资源,创新学位供给机制。规范民办学校管理,优化调整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逐步消除大校额等与优质均衡不符现象。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

  (二)标准引领全面提升、优化升级学习环境

  加强校园基本条件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补齐学校办学条件短板。严抓校园安全,全面推进学校安全管理现代化建设。完善基本安全设施配备,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三防”建设水平,配齐配足安保人员和安防设施设备。加强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构建校园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与公安、应急、消防等部门联动机制,协同处置校园违法行为。

  组织考核评估,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特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组织开展特色校评估认定,树立标杆引领整体提升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校园人文景观设施,将校园环境建设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合,以秩序良好的校园文化凝聚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引导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以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感染人。力争全市省市级文明校园、温馨校园、绿色校园、特色校园数量逐年增加,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

  (三)灵活创新办学机制,推动学校优质发展

  深入落实对口帮扶政策,促进薄弱学校提升。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粤府〔2021〕55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通知》(粤教师函〔2021〕27号)精神,落实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教育帮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对口帮扶单位珠海市的基础教育领域的优势,加大与珠海市香洲区教育局、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沟通,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共同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扎实有序推进具体项目落地落实。加强与珠海市在课堂教学、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加入珠海市优质教育集团,建立学校结对帮扶关系,汲取先进教育理念与措施。大力推进市内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建立起“市帮镇、镇帮村”的帮扶格局,实现结对帮扶学校全覆盖。

  探索创新办学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化。实施集团化办学培育工程,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思维型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思维型人才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未来教育的关键。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为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升华和拔高,组织好探究性思维的课堂,以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展学科教学教改研究,积极发挥教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以教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以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以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以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育评价创新,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提高作业质量。组织各学科研究作业设计,以“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为原则,鼓励师生在更宽广的时空去学习和实践。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提高作业质量,减少重复性或无效性的作业布置,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需建立健全作业管理监督机制,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加强班级间、年级间的统筹安排与合理调控。鼓励学校设立以“作业设计”为主题的教学研究项目,组织教师开展优化作业设计和作业管理的校本方案与策略研究,对作业量、作业形式、作业批改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增加“开放性”“创新性”作业的尝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对作业设计的要求,以配合创新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五)加强民办教育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民办教育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管理,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指导民办学校完成财务清算和财产权属确认工作,落实国家规定的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依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建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管办法,形成强有力的奖惩机制,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

  加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支持与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及时破解民办教育管理和发展遇到的制度性障碍。提高政府对民办学校发展的规划和管理能力。多渠道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扶持力度。完善民办学校奖励和表彰制度,营造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以章程建设为抓手,引导民办学校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明确理(董)事会、党组织、举办者、校长等主体权责边界。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专栏3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1. 中小学学位扩容提质行动:大力推进阳春市第三中学迁建、阳春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等公办中小学校项目建设,谋划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校,力争2025年新增公办小学学位1.14万个、初中学位0.66万个,逐步补充城镇优质学位供给,缓解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学位压力。稳妥有序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整合工作,加强“三所学校”建设,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2. 美丽校园建设行动:以“标准引领、优化升级”为内核,以“美丽校园”建设为理念,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改薄提升”项目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义务教育校园基本条件建设。传承艺术教育基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持续开展“粤剧进校园”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3. 深化结对帮扶行动:激发内生力量,大力推进我市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逐步提高结对学校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借力外部资源,推动我市学校与珠海学校结对帮扶,每年选派一批校长、骨干教师赴珠海优质学校进行跟岗培训,学习借鉴珠海教育先进经验做法,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四、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

  (一)推动县域普高建设,加大优质学位供给

  优化县中布局,科学统筹配置区域内资源,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加大普通高中公办学位供给,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0.45万个,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

  (二)加大投入拓宽渠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实施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挖掘学校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彰显学校的个性风格、发展定位,凝练形成办学特色,形成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加强特色化、精品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开设分类分层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落实好动态管理,持续开展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引领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打造若干所标杆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深化普高综合改革,适应改革方向要求

  创新教学模式实践,适应新高考改革。全面推动选课走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加快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力度,聚焦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建设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覆盖面,确保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

  深化高中招生改革,规范高中招生秩序。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严格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推进“指标到校”工作,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入学机会公平。

  专栏4  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

特色高中建设行动:促进我市高中学校特色发展。以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提高在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育人效果,引领全市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分类发展,推动形成普通高中学校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

  五、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培优

  (一)对接产业需求,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力促中职教育体制机制转型。根据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结合区域人口规模,围绕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灵活扩大学位供给。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完善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配套设施,推进阳春市普利时职业技术学校迁建。结合我市五个百亿产业集群,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推进校企产教融合,把中职学校办成集技能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产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共建基地、产学互动、定向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构建职普协同育人新机制,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推动落实三二分段培养模式,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创建国家双高示范校为契机,大力推进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色发展。面向区域,对接产业,共建“人才培养”高地。对接我市五个百亿产业集群建设,精准人才培养目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分别创新“四融合、三递进、一贯穿”和“双精准、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

  (二)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全面实现终身学习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推动终身教育发展。扩大城乡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供给结构,提高老年教育覆盖面和老年人口参与教育活动的比例。在现有阳春开放大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老年教育建设。探索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创造良好条件。发挥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作用,整合资源,建立资源丰富、开放共享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多种形式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发展教育新业态和服务新模式,构建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全民终身教育水平。

  专栏5  中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培优工程

1. 职业教育扩容提质行动:推动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推进阳春市普利时职业技术学校迁建等项目建设。鼓励中职学校与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打造综合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 普职融通行动: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创建高水平职业学校。对接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职业教育专业群,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六、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一)完善特教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普及水平

  巩固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水平,建立特殊教育安置评估与保障机制,完善残疾儿童就读保障机制,健全“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三位一体特殊教育服务支撑保障体系。探索医教结合管理运转机制,创新医教结合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加强特殊教育资源统筹管理制度,实施对特殊教育学生的“零拒绝、全接纳”并且提供校园融合支持。通过普通幼儿园就学、特殊学校学前部就学、儿童福利机构和康复机构接纳等方式,提高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加快推进已建成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达标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招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中小学校配备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并配齐配足教职工。

  (二)加强课程研究力度,促进特教质量提升

  加强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建设,推进我市残疾人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配备特殊教育教研员,加快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作用,全面实施融合教育,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和育人水平。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建立科学有效的超常儿童发现、培养与评估制度。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研发特殊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康复类课程体系。

  专栏6  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工程

特殊教育优质课程培育行动:积极引进一批国家级、省和市级特殊教育课程,借鉴国内优秀特教项目经验,开好“一师一优课”活动。以积极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出发点,积极研发特殊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加强个性化、多样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全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党建工作,提高思政素质。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气,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第一标准,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红线底线”意识,规范教师师德行为;坚持教师思想铸魂,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使教师在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入脑入心,提升课程思政能力。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建引领,建强教师党组织,建好党员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常态化师德师风培育机制,把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作为每年教师校长培训项目的必修课程,实现全员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

  营造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提振师道尊严。提升教师地位,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强化尊师教育,通过健全教师表彰奖励等荣誉制度、选树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月活动和教师节庆祝活动,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家校合作制度等方式,促进学生、家长、社会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树立尊师重教观念,激发教师教育情怀,为教师营造安心、热心、舒心、静心的工作环境。

  (二)加强管理机制改革,实现治理现代化

  优化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开展各级各类教师队伍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供需分析,采取精准措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上新台阶。健全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师招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招才引智”人才引进项目、公开招考、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等多渠道多形式补充教师,补齐补足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在满足各类学校、不同学段教师数量需求基础上,逐步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完善中小学校领导管理制度,选优配强校长队伍,鼓励现任学校领导队伍积极参与学历提升、职称评聘,优化职称、学历结构,提升整体素质水平,激活办学治校活力。健全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行业实践经历。优化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稳定在6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20%。

  按标准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加大事业编制内部挖潜和创新管理力度,健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配机制,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发展。落实城乡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推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逐步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破解中小学教职工供需和结构矛盾,统筹调整学校布局,有序优化整合教学点,提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使用效益。探索创新幼儿园教师补充配备方式。

  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明确机构编制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的职责,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大力推进市教育干部和教师轮岗制度,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试行城区教师帮扶农村教师制度,在评选评优等方面向帮扶结对的校长和教师倾斜。实行教师聘任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优化教师评聘考核制度改革。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阳江市委市政府《阳江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阳春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春办通〔2020〕119号),根据相关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我市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各学段中高级岗位比例达到幼儿园8%、小学15%、初中30%、高中40%,强化中小学正高级职称发展的培养机制,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落实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继续实施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统筹提高中小学绩效工资水平,确保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在业务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推进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完善教师收入分配及奖励等激励机制,制定具体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适当增加教科研奖励。完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激发校长办学活力。完善荣誉奖励等激励机制。

  (三)健全培养培训体系,促进专业发展

  摸清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构建梯队培养体系。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粤府〔2021〕55号)、《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粤教工委办〔2021〕16号)精神,深入研究我市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实施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等培训项目,促进教师队伍精准发展。构建适合阳春教师队伍实际的分层分类教师校长培养体系,精准施训,培养人才梯队。要求各中小学按照教师队伍总数至少10%的比例培养本校骨干教师。为各级各类教师校长提供精准课程内容、科学教学方式、有效研修活动等学习培训。进一步加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工程)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阳春教育以“三名工程”为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学习任务完成率95%以上,增加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的覆盖率,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综合能力。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实施“新强师工程”,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分层分类组织培训,培养一批本土名优骨干教师。加强和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操性、感染力和有效性,提高教师校长综合素质和水平。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德育能力、家校合作及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及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引进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和名师资源,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鼓励退休教师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银龄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退休教师牢记初心使命,实现角色转换,乐享美好生活。根据退休教师的特长专长,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引导他们加入老干部大学发挥正能量,加入“五老”队伍从事关心下一代事业,继续发挥青少年社会教育作用,加入老干部志愿者队伍,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爱心、奉献精神,主动融入社区,积极参与宣传党的政策、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济困等工作,续写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新篇章。

  健全教研机构体系,支持长效发展。推进市教师发展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研训条件不断改善,培训能力不断提升。加大对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园长)工作室的支持力度,与市委人才办联合评定名师工作室,大力培养工作室成员,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教研水平。整合教师培养培训资源,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相关教研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加大对教师学历提升的支持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特别是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提升。

  (四)强化教学科研管理,建设教研队伍体系

  重视教研工作,增加教研工作经费投入。完善教研工作体系,强化教科研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教研机构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强化校本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教研在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根据不同层次、类别、学科、学段教师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实现校际协同教研,加强与市内外的教研合作。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讲授示范课、公开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活动,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鼓励教研员到农村学校挂职指导,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教研员到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指导。

  充实各学段、各学科、各类型教研队伍。整体规划,长期培养,严格遴选,专兼结合,优化教研队伍的年龄、学科结构。完善教研队伍激励机制,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依法依规保障教研员工资待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员予以表彰奖励。

  专栏7   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工程

1. 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坚持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培养培训经费报销制度,采用“一学年一报”的形式,鼓励教师参与学历提升工程,逐步优化各学段教师学历结构,力争在2025年实现高中阶段研究生学历教师达14%。

2. 强化教研队伍行动:建立一支人员齐全、学科健全、年轻化的专兼职教研队伍,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90学时的培训,适当提高教研部门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为强化教研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教师队伍高层次人才培育行动:深入推进实施“强师工程”,加大“三名工程”和特级教师培养力度。优化完善“三名工程”建设机制,为培育市、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奠定基础。加强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创设开展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和平台,提供高质量培训机会,以培育教学成果奖为目标导向激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以研究的思维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八、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完善教育“新基建”,提升数字教育支撑能力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运维和应用环境提升;推动全市中小学校互联网出口提质增速,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和IPv6部署,实现数字化基础设施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共享开放;加快理化生智能实验室建设步伐,为中高考改革保驾护航。巩固“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

  (二)强化数字素养教育,培训培养师生数字化能力

  开展面向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管理队伍的智慧管理水平,引领区域、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全面开展“互联网+教研”,构建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共同体,促进教育教学教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

  (三)开放共享数字资源,探索数字化管理服务模式

  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以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智慧教育应用生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数据采集,及时发现并解决师资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专栏8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程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实验中学、春城一小、逸夫小学、云凌小学、阳春中职等5所学校为阳春试点校,要求各试点校切实按照智慧教育、多技术融合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要求,完善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市级试点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九、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转变督导工作思路,形成督导高效业态

  落实督导要求,改善督导方式。严格依照《教育督导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加强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重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督导、改革督查的重要内容,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功利化倾向,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遵循教育督导规律,坚持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过程性督导与结果性督导相结合、日常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统筹管理,科学制定督导计划,控制督导频次,避免给学校和教师增加负担、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优化督导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督导委员会的督导职能,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抓好督导工作的落实。落实现代教育治理理念,实现督导多元共治,创新政府、社会、第三方专业团队督导共治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完善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和问责机制。加强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建立健全督学培训体系,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开展督学专业化培训。

  (二)加强校内校外协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严管教育培训服务,规范经营。坚持学生为本,回归教育规律,促进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健康,减轻家长负担。依法管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推进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培训秩序。健全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监管机制,强化培训内容监管,严控学科类培训时间,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明确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违法违规行为。

  探索多元渠道,优化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优先安排学校教师承担的同时,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课后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家校社齐协同,优化育人环境。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妇联等部门协同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所育人功能,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在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儿童成长等领域形成家庭、社区、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多元治理格局。明确各主体责任,创新协同方式,切实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义工作用,引导社区服务和监督学校发展,引导企业承担教育责任,与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产学合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长效合作机制。增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调动家长、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构建完善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引导社会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初步推动家校社联动格局;推进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等五项管理,减轻学生负担,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强化安全保障,建设平安校园。全面完善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强化“一岗双责”,加强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学生欺凌,杜绝校园消防事故,严防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严格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维护校园安全。全市中小学校按照规定,规范设置卫生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配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心理教师,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深度推进改革进程,全面保障教育公平

  健全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利。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基本要求,确保公办和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平入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优质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合理分配到初中要求,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不设置“限制性”录取分数线。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进学生评价方式,加强考试招生管理。规范高中学校招生行为,均衡分配普通高中生源,逐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科学规划普通高中录取资格线,确保普职比均衡发展全面适应新高考,完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发展指导,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助推教育评价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好阳春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以科学履职为导向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重点围绕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落实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改革。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转变育人观念。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导向,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可操作、更便捷的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方式。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把教师幸福感、职业晋升等纳入促进工作的考虑因素。完善和规范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工作量、绩效、专业发展等考核指标,规范评价结果使用,以教书育人为导向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深化教育结对帮扶全面保障教育公平。通过全口径组团式结对支持、协同推进的帮扶机制,促进我市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学校管理、党建团建队建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健全精准资助制度,落实原脱贫家庭、低保、残疾、特困救助(含孤儿)等在籍在库学生各项资助政策,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前受理和贷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的规范管理。发动社会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志愿组织、慈善家等参与社会基金助学机制,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四)推进依法治教治校,完善现代教育治理

  健全依法行政机制。用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手段提高教育决策质量。在重大教育决策中,全面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要求,确保教育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治理,健全学前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制度体系。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切实把信息公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完善依法治校机制。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完善依法治教、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发挥中小学党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深入开展师生法治教育,加强校务信息公开工作,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切实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在各类学校深入持续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构建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开展中小学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考评工作,积极推进学校安全法治化。

  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和教师、学生申诉维权制度,构建完善的民主监督与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学校依法依章程自主办学的全面实现。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规范政府及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监管事项,防止和消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干扰,保障学校自主办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县管校聘改革,提高教师待遇保障,完善教师聘用、合同签订、业绩考核等各项程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引领和精神动力。深入开展党建工作研究,加深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研究、同考核。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落实到位,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定期深入联系学校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实际,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及时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推进学校党务公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正风肃纪,巩固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凝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

  二、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

  完善规划执行和评价机制,明确规划落实的责任主体和人员,为规划落地提供人才保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落实教育财政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落实政府履行公共教育的经费保障责任。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全市教育投入、高效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实施绩效评价,加强政府各部门政策衔接和统筹协同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政策导向作用,优化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区域、校际协调发展。形成财政投入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倾斜的适时调整机制,建立以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为导向的统筹投入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健全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强化财政教育经费监督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督导评估机制改革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做好专项督导,加强对规划执行的过程监控和定期评估。重视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扩大社会参与评价的领域。强化督导程序意识、细化工作规范,完善督导流程,使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导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调整规划目标任务,健全政策措施。推进督评结果与资源配置、表彰奖励的紧密结合,确保各项计划与工程落实到位。强化规划督评结果的运用,在问责体制、问责方式、问责程序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规划督导问责机制规范化和法治化。

  四、引导舆论凝聚共识

  强化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宣传解读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部署,统一改革思想,凝聚各界共识。做好整体谋划,强化协调联动、上下联动,加强统一指挥调度,做好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弘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效度,加大教育典型挖掘力度,旗帜鲜明地宣传优秀教育典型事例,让更多典型成为最直接有效的宣传标杆示范,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强化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直面不法问题和教师队伍作风问题,营造良性教育生态。强化线上线下保障,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创新的力量,大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舆论氛围。



优惠购房

咨询热线:4000865689


新关注914二维码——2-01.jpg

免责声明:

1、文章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或转载;

2、我们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3、转载文章,不代表阳春房产网的观点。阳春房产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查看。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阳春房产网 Copyright 2014-2021阳春房产网 版权所有
阳春房产网运营中心:河西泰安小区18506623251(微电)
网站客服QQ:1376970694 阳春千人购房QQ群:145152253
浙ICP备2020018941号
回顶部